《合理運用新技術 搭建學習支架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 研究報告(桃浦中心小學 黃潔)
教育信息化2019年論文在線交流參評信息頁
http://www.yvnwqou.cn/activities/1122331288702623744(開問網(wǎng)報名網(wǎng)址)
單位名稱 | 上海市普陀區(qū)桃浦中心小學 | ||
論文名稱 | “合理運用新技術 搭建學習支架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 ||
作者姓名 | 黃潔 | 電話 | 13564457724 |
電子郵件 | cuimenglover@163.com | 手機 | 13564457724 |
聯(lián)系地址 | 上海市普陀區(qū)白麗路751號號 | 郵編 | 200331 |
微信號 | |||
摘要(200字)本篇研究報告闡述了如何充分利用新技術精準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閱讀教學的效能,并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的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經(jīng)過研究,已將新技術充分融入課堂,在新技術的支持下,已在“閱讀目標的確立”、“閱讀策略的形成”、“閱讀學習支架的構建”這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結論。檢索關鍵字(6個以內(nèi)):新技術 學習支架 語文閱讀能力 | |||
上述論文均出自本人撰寫,沒有抄襲他人成果。提交內(nèi)容愿意在開問網(wǎng)進行成果共享,特此承諾。本人簽字:黃潔2019年8月1日 | |||
評審意見:年 月 日 |
注:請將文章附在此頁后面,形成一個單獨的Word附件。
《合理運用新技術 搭建學習支架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
研究報告
上海市普陀區(qū)桃浦中心小學 黃潔
1、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jù)
(一)關于“學習支架”的理論
“支架式”教學思想是來源于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多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紛紛致力于研究建構主義的多種有效教學模式,在研究的過程中統(tǒng)一了“支架式教學”的概念內(nèi)核。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近年來國內(nèi)外支架式教學研究著眼于挖掘支架式教學五個環(huán)節(jié)有效實施的策略,并在如何搭建學習支架、如何針對具體課堂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如何實現(xiàn)學習小組內(nèi)的有效學習、如何實施有效的評價等方面均得出了較有影響力的理論成果。
(二)關于“新技術”的理論
在國際上,新技術應用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很早就開始了。自1959年美國IBM公司研究出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以來,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在發(fā)達國家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1)CAI(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2)CAL(計算機輔助學習)階段;(3)IITC(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1985年由美國促進科學協(xié)會制定并啟動的 “2061計劃”,提出了信息技術應與各學科相整合的思想,致力提升全體美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加拿大溫哥華學區(qū)1998年2月“信息技術報告”指出:“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qū)相聯(lián)系的學習環(huán)境?!闭J為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改進課程教學。
然而我國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試驗研究,比美國落后了20年;加上我國教育界歷來受“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往往過分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自主的學,所以盡管國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主要模式逐漸由CAI轉向CAL,但是在我國似乎并沒有感受到這種變化。直到近幾年,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才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教育部副部長韋鈺院士在東南大學的演講中說到:“教育必須發(fā)生革命性變革;互聯(lián)網(wǎng)將成為提供全民教育的重要教育基礎設施;大力推動對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中學習科學的研究和實踐?!壁w呈領、楊琳、劉清堂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一書中說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應用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要求我們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依托新的教學環(huán)境,應用新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的教學模式,開發(fā)新的教學資源,實施新的教學過程,開展新的教學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發(fā)展、應用與教育教學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實踐領域,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笨梢钥隙ǖ氖?,“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新技術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教學模式向“學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的轉變,不僅是基礎教育的熱點也是今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對于新技術運用于教學模式的變革雖然起步晚,但成績斐然,近幾年我國對于新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不斷有新的認識和新的突破,但實踐研究還需不斷努力。
(三)關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已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當作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在這方面,諸多認識有過相關研究。比如《國外對兒童閱讀能力與語言發(fā)展關系的研究》這本書是關于兒童閱讀能力與語言發(fā)展過程、語言技能與兒童閱讀能力關系的一篇學術論文,在理論上對于國內(nèi)外小學生不同閱讀狀況進行了具體分析,可借鑒的理論依據(jù)有很多,但在實踐方面未能做到滴水不漏。澳大利亞的桑德斯的《閱讀討論教學論》認為對閱讀的控制權應該留給孩子們,允許孩子們自由地閱讀討論,老師做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以上國際上的研究表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而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趣味,學習到閱讀的方法,繼而內(nèi)化為閱讀的能力。
基于以上國內(nèi)外關于“學習支架”、“新技術”以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理論支持將有三大作用:
第一,“學習支架”運用于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閱讀教學中,如果充分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將助力學生突破閱讀中的困惑點,跨越閱讀中的障礙,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我國新技術運用于教學的研究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將新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可以豐富學習支架的類型,為學生搭建更為有效的支架,幫助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提高閱讀的能力。
第三,我國對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重視度在不斷提高,但是閱讀教學策略與方法的變化還是過于單一,作為教師有必要不斷研究如何在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的困難點,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尤其閱讀能力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整體,還要關注個體的差異,關于這一點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思考。
二、課題提出背景
(一)課題提出緣由
閱讀是小學生獲取各種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將大大提高小學生的知識儲存量和質量?!渡虾J兄行W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要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閱讀能力。然而,目前許多小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閱讀能力不高,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各種學習支架,為學生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的困惑點,提升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能力,經(jīng)過課堂的潛移默化,使學生逐步提升閱讀能力。
同時,不可忽略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已經(jīng)廣泛地用于教學領域,學校的教師運用新技術及時獲取學生學習的信息,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更應該有新觀念、新目光,運用新技術來為學生搭建更為豐富的學習支架,讓學生在新技術理念的支撐下,喜愛閱讀、學會閱讀,從而提升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能力上形成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為此,我提出《運用新技術搭建學習支架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這樣一個課題,旨在以自我實踐來研究如何將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和學習支架相結合,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在三者之間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梁。
(二)課題核心詞界定
新技術:是現(xiàn)代化教學中運用的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互動反饋APP與微視頻在課堂中的運用。
學習支架:廣義的含義指由教師根據(jù)學生閱讀的需要,對學生所提供的即使支持,這種支持能促進學生閱讀的思考,幫助學生突破閱讀中的困惑點,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課題研究的學習支架首先是運用新技術精準獲取學生的閱讀難點,然后在策略選擇、問題思考、行為判斷、效率提高等方面搭建支架,給予學生閱讀方面的幫助。另一層面是將新技術作為現(xiàn)代化信息的工具與學習支架結合,使學習支架具有信息化的特點。
語文閱讀能力:中、低年段學生課文字、詞、句理解的能力;高年段學生賞析、概括、復述以及自主閱讀、合作閱讀的能力。
三、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基于現(xiàn)在國內(nèi)外關于“學習支架”、“新技術”以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情況,我認為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將助力閱讀教學方式的革新以及小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
(一)融合“學習支架”和“新技術”理念,推動“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具有時代意義。
國內(nèi)外對于學習支架在教學中運用的研究都表明,支架式教學模式極大地推動了教學的進展,合理設計學習支架,并運用于課堂,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教完全是為了學生的學,支架式教學的存在與發(fā)展將極大影響教學的發(fā)展,所以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而新技術充分運用于現(xiàn)代課堂已經(jīng)是一種必然趨勢,是現(xiàn)代教學的一場勢在必行的革命,它將為課堂注入新的元素,也將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不同的新面貌。同時,無論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是現(xiàn)在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實際現(xiàn)狀都一再說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致力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文閱讀的興趣,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語文閱讀的能力。
“學習支架”的合理設計以及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為學生語言能力的習得搭建了橋梁,而“新技術”的融入又為“學習支架”的搭建提供手段和工具,學生人手一只平板,供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支架的推動下相互交流、合作、互助,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學習支架”、“新技術”、“語文閱讀能力”這三者如果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達到了互相交融的程度,將會助力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快速發(fā)展。
(二)注重實踐研究,形成更具有實際意義和指導作用的經(jīng)驗性結論
對于當前而言,無論是關于“新技術運用于教學”、“學習支架在教學中的搭建”還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論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比較充分和成熟的狀態(tài),國內(nèi)外關于此類的論文、書籍、文獻很多,但是關于實踐的案例、課例以及教學過程的總結還比較缺乏,對于如何將這三者互相融合,并發(fā)揮出最大作用的實踐研究和經(jīng)驗總結更是少之又少,本課題將以實踐研究為陣地,研究如何運用新技術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學習支架、如何指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形成一系列的實踐經(jīng)驗總結,這樣的實踐研究對于一線教師的將會更具有實際性的指導作用,對于如何運用新技術搭建學習支架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做一番實踐研究,也將有利于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
(三)關注運用新技術對不同閱讀能力學生進行個別化指導的研究
以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更多地是從整體的角度考慮,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但事實上,學生在閱讀能力的獲得和提升上是有差異的,有些學生悟性強,閱讀能力也較強,而有些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得較慢,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點,并且及時獲得有效信息,調整閱讀教學方法,對不同差異的學生進行個別化或分層指導,這樣才有助于學生不同程度地提高閱讀能力,而這些有效信息的獲得有賴于新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本課題重在關注研究如何運用新技術來獲得學生的學習信息,并以此為依據(jù),對不同閱讀能力學生進行個別化指導,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均衡提升有實際性的意義。
四、研究目標與研究內(nèi)容
(1) 研究目標
1、 充分利用新技術精準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加強閱讀教學的效能。
2、 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3、將新技術和學習支架結合應用于閱讀教學,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能力。
(2) 研究內(nèi)容
1、研究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新技術,獲取閱讀學習難點信息,從而搭建輔助學生突破閱讀難點的學習支架。
2、研究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新技術結合學習支架,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研究如何利用有效學習支架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1) 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輔助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個案跟蹤法等方法論證,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2) 研究步驟及推進措施
1、準備階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
(1)制定課題方案,申報批準立項。
(2)課題組成員明確研究分工,黃潔、龔麗琴、沈良三位老師負責中高年段的研究,張蕓瑩,沈琳老師負責低年段的研究。
(2)課題組成員學習關于現(xiàn)代教育科學理論及進一步學習信息技術
2、實施推進階段(2018年7月-2019年9月)
(1)開題階段(2018.7-2018.11)
①撰寫開題報告,現(xiàn)場開題。
②根據(jù)專家的點評,修改開題報告,進一步理清研究思路。
(2)實踐研究(2018.12—2019.9)
①根據(jù)課題目標,對如何利用新技術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學習支架的搭建,幫助學生從課前預習、課中深入閱讀、課后反思再閱讀三個方面進行閱讀能力的提升,提出實施策略。
②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在課堂中檢測學生借助基于新技術的學習支架的預習情況,觀察學生借助新技術和學習支架,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以及分層個性化閱讀的實踐情況,并制作成實錄課。
③撰寫好每節(jié)研究課的教學設計、案例和反思,形成有推廣價值的經(jīng)驗總結。
3、總結驗收階段(2019年10月-2019年12月)
(1)整理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2)申報結題工作,請專家鑒定評估。
六、研究過程與結論
(一)閱讀目標的確立——立足課標和教材,基于學生學情,確定閱讀教學目標。
我們的研究課題雖然是新技術的運用、學習支架的搭建,但這些是工具、是手段、是過程,我們要落實的還是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在運用工具和手段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培養(yǎng)學生哪些閱讀能力,也就是要確定我們的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而這目標來自于課程標準,來自于教材的年段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以及學生的學情,所以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信息化閱讀教學課,我們首先還是從研讀課標和教材入手,從整體到局部地把握,確定年段、學期和單元目標,弄清楚單元目標與前冊教材及后冊教材的關系,弄清楚研究的閱讀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以及和前后篇課文的聯(lián)系,從而確定實踐課的教學目標,然后再運用移動終端、互動反饋平臺這些新技術來了解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的內(nèi)容,以及未知的程度在哪個層面,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搭建有效的學習支架提供依據(jù),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呈現(xiàn)螺旋上升的勢態(tài)。
(二)閱讀策略的形成——根據(jù)不同年段學生特點及閱讀學習的目標,合理運用新技術,搭建學習支架,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由于不同學段的學生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段的學生在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有不同的目標,所以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新技術的優(yōu)勢,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對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做精細化的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支架,達到讓學生有興趣地閱讀,充分地閱讀,思維中閱讀,逐步提升閱讀能力。下面我將結合具體案例來解析我們的閱讀策略
1、運用微視頻+移動終端 化抽象為具象 助力低年段學生字詞的理解
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是重點,字詞的理解和積累是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但有些字的字形比較特別,字意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此時需要教師給予適切的教學支架,幫助學生去理解和掌握。傳統(tǒng)的教學當中常常用到的方法是掛圖,學生一起看,老師帶著學生書空,雖有一定成效,可是稍顯空洞與單調。新技術引入課堂給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同時可以更精準地檢測到學生對字詞教學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張蕓瑩老師執(zhí)教的一年級《比尾巴》一課中,“比”字的學習是這一課中的學習目標之一,但是比的意思比較抽象,字形也比較特別,為了加深學生對這個字的記憶和理解,張老師利用“字源”學習的方法,設計了一段微視頻,微視頻中將比字的資源變化來一一呈現(xiàn),學生從字形的變化直觀地感受字義,助力學生理解。(見圖1)
圖1
又如,沈良老師執(zhí)教過的二年級課文《芭蕉花》中,對于量詞“簇、株、朵”的理解,這三個量詞雖然都可以形容植物,但是意思上有本質區(qū)別,簇是聚集成團的東西,計量單位最大;株是一整棵的植物體,上面可能有不止一朵花;“朵”就是單一的一朵花,這三者的區(qū)別直接用文字解釋,二年級學生很難理解,沈良老師利用教材中的文字給這三個量詞創(chuàng)造了語境,并且配上了三幅十分恰當?shù)膱D片,讓抽象三個量詞馬上在語境和圖片的學習支架下,變得容易理解,同時借助互動反饋的填空功能,讓學生看圖選字,及時檢測學生對三個量詞的掌握情況。(見圖2)
圖2
2、課中運用互動反饋技術,課后運用小程序打卡功能,不斷提升中低年段學生的朗讀能力
良好的朗讀是閱讀能力形成的基礎,能夠正確、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讀語段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高年段默讀能力形成的基礎,利用新技術,搭建支架,助力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們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有些不愿意朗讀,有些朗讀水平較低,對于老師布置的課前、課中、課后的朗讀任務都是敷衍了事,這是因為部分學生缺乏朗讀的興趣,部分學生抓不住朗讀的要點,讀不出感情,加上教師對學生的監(jiān)察力度也不夠,學生在課中不敢讀,讀不好,課前課后又不想讀,最后朗讀成為了很多學生的難題。而新技術的運用,學習支架的搭建能夠改變這樣的情況。
例如老師在課中利用新技術創(chuàng)設朗讀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或者老師講新技術作為一種載體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而在課后,老師借助新技術的遠程溝通功能,及時監(jiān)測學生在家中的朗讀情況,保證人人每天按質按量完成朗讀任務。
仍以沈良老師的《芭蕉花》為例,為了讓學生在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讀出情感,沈良老師做了這樣一個精細的設計:她利用互動反饋技術的填空功能,讓四人小組輪流讀課文后,互相討論,接著用一個詞語描述每一小節(jié)“我”和二哥的心情,并讓組長填寫在平板電腦上反饋給老師,然后再讓學生找到這些心情變化的原因,進一步感悟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體會到兄弟倆對母親的愛,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中的情感。(見圖3)
圖3
課上,老師通過新技術、學習支架來幫助學生提升朗讀能力,那么課前和課后又如何讓學生有效朗讀呢?結合微信功能中的小打卡程序,老師可以讓學生每天發(fā)送朗讀視頻或音頻到小打卡中,然后老師給學生評價,生生之間互相評價,可以點贊,可以留言,以這樣的方式督促學生不僅要讀,更要讀好,長此以往,便可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朗讀能力也能不知不覺之間提升。
3、運用平板電腦與互動反饋技術組合及時掌握學生閱讀動態(tài)幫助高年段學生賞析能力的提升
到了高年級,語文的課文內(nèi)容越來越有深度,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語段的鑒賞、對中心的感悟能力都是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的能力,而我們語文老師其實常常會感受到一點,學生遇到的閱讀瓶頸越來越多,他們對語句的賞析停留在表面,對中心的把握也不那么確切,那么如果從教師的方面來考慮,可能是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對學生閱讀過程中動態(tài)不能及時了解,其實對于文章的賞析,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師要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并且有設計、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從淺入深地去理解、分析、欣賞文本,并在學生出現(xiàn)困難時,及時提供學習支架,讓學生突破思維的瓶頸,不斷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這樣學生對于文章的賞析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龔老師在研讀高年級的一篇課文《一曲胡笳救孤城》時發(fā)現(xiàn),主人公劉琨之所以能用一曲胡笳救了一座被圍困的孤城,正是因為他利用了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以及渙散的人心,學生要感悟到這一點,首先對于課題中的“孤城”要有清晰地理解,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呢?龔老師精心的設計,以問題導學為教學策略,通過一系列問題聯(lián)動,并運用新技術,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感悟其中的深意。
龔老師利用互動反饋技術的選擇功能先設計了一道選擇題,引導學生理解“孤”的字面含義,然后再讓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劃出描寫晉陽城成為孤城的原因,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理解孤城的含義,最后讓學生結合板書用自己的話說出晉陽城變成孤城的原因,為后文的理解鋪墊。(見圖4)
圖4
這樣的設計思考周全,不僅為學生的深入理解搭建了學習支架,更是利用新技術及時反饋的優(yōu)勢,掌握學生對字的理解的程度,而圈劃詞句的正確性和完整性也能通過互動反饋技術及時反饋到教師處,當時龔老師也是進行了及時的指點,最后對“孤城”一詞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時也為后文為何劉琨能以一曲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提前架好了學習的支架,可謂新技術用在刀刃上,學習支架搭建得適切到位。
4、綜合運用新技術,搭建學習支架,提升高年段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概括、復述能力
在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概括、復述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概括能力、復述能力也是閱讀能力養(yǎng)成中的重點和難點。語文老師常常感嘆,這樣的能力很難培養(yǎng),仔細想想,概括和復述對于小學生來說,確實是難的,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還是需要教師精細化的教學設計,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支架,讓學生順藤摸瓜,步步攀巖,最后達到頂峰,在這過程當中,我們課題小組在突破這個難點的時候,整合各種新技術的特殊功能在學生的困難點處搭建學習支架,為學生概括、復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
例如黃潔老師在《揚州茶館》一課當中,為了達成讓學生復述“燙干絲”過程的教學目標,黃老師整合各種新技術,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復述。她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平板電腦上圈劃描寫燙干絲的動詞并反饋到我的主機端,讓學生初步了解燙干絲的動作。接著,她為學生播放了一段“燙干絲”的微視頻,視頻中將每一個動作都表現(xiàn)得十分清楚而細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完成復述任務。復述之后,她再利用互動反饋技術讓學生進行評價生生之間的評價。整個過程,黃老師運用了平板電腦、互動反饋技術、微視頻等新技術,經(jīng)歷了四個步驟,圈劃動詞、觀看微視頻、復述、以及評價,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學習支架,為學生的復述目標服務,學生們像爬樓梯一樣,步步攀登,最后到達頂峰,取得成功的果實。(見圖5)
圖5
5、以新技術和任務資源為載體 培養(yǎng)高年段學生自主閱讀、合作閱讀的能力
新技術在課堂上作為一種工具和載體,可以將任務和資源進行整合,給學生更多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的機會,學生在資源獲得、任務驅動的過程中,自主閱讀或者小組合作閱讀,并借助教師給予的學習支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文本,感受閱讀的魅力,而教師的閱讀課堂也變得更為民主和開放。
在執(zhí)教《一幅名畫的誕生》一課時,黃潔老師設計了一個合作學習的任務單,任務單中有三個小任務,分別是讀課文,完成選擇理清脈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借助平板電腦和互動反饋技術,小組合作,同伴互助,完成任務,在一步步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合并段意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就是要:一讀,二理清脈絡并分段,三弄清每段段意,最后合并段意,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了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也培養(yǎng)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見圖6)
圖6
(3) 閱讀學習支架的構建——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提高閱讀能力
“支架式”教學時小學閱讀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其能最大程度地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權,促使閱讀效果提高。
經(jīng)過研究實踐,我們初步構建了閱讀學習支架(見支架框架圖):
以上支架框架的構建,提供給學生自己學習,由于支架以“導”為主線,從易到難,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解疑解惑,在品詞析句中理解文本內(nèi)涵,尤其是學習過程中,老師把學生當成知識和能力大廈的建設者,教師只是腳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師只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對其進行幫助,學生通過與學習伙伴的互動加速其建造速度,也通過伙伴評價對建造的不足進行修正,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評價中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基于互動反饋信息與微課的精準教學(C). 北京:北京松博公司.2016
[3]學科能力標準下的精準教學研究(第一稿)(C).北京:北京松博公司.2017
[4] 郭國華.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 2017.第23期.103-104頁
[5]王小娟.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
[6]卜春梅.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語文教育,2012(11).
[7]趙呈領、楊琳、劉清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陳萍、陳仲庚、許政援.國外對兒童閱讀能力與語言發(fā)展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1999(03).
[9]林若男.改進小學閱讀教學 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M).安徽:安徽師大學報,1982(04).
[10]林睿.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科學教育家,2007.